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聯系客服
2022-04-09 作者:道生 來源:道生醫療
新冠肺炎舌象與西醫分型的相關性分析,總結新冠肺炎舌象診斷標準,為新型肺炎的攻克提供中醫診斷依據。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舌象量化研究為人們預測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機變化趨勢提供可能,為中醫精準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方法學和探索空間,這也符合中醫“治未病”已病防變的預防理念,是中醫未來發展的可取點之一。
岐黃數據AI工作站:具有一站式中醫數據集成治理、分析挖掘等功能的智能化平臺。集成治理:支持建設新冠肺炎多模態中醫數據庫。參數量化:中醫舌診智能特征識別,將定性參。數定量化,并支持舌圖特征標注。分析挖掘:通過描述性、差異性、相關性、關聯規則等分析方法,支持開展中醫舌象特征規律研究
1、使用岐黃數據AI工作站,智能處理和分析患者舌圖反映的舌象特征、Lab色彩模式下的顏色參數、影像組學參數;
2、使用岐黃數據AI工作站,統計COVID-19患者舌象分布、色度、紋理變化與西醫分型的相關性;
3、臨床科研意義:利用岐黃AI工作站專業的圖像處理和運算能力對舌圖進行解讀、判別,避免人為的不確定性;工作站擁有業內獨有的舌象數據分析能力,通過統計分析算法可支持開展描述性分析和差異性分析的中醫舌象量化研究。
統計發現,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舌紅的程度較普通型更甚,而舌的光澤降低。Lab模式中的L均值舌色、L均值苔色等11個影像組學參數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變化,且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COVID-19患者的舌象特點和西醫分型之間存在相關性,其變化基本符合疾病整體病機變化規律。部分影像組學參數特征對預測COVID-19中醫舌象的病機病理改變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那么中醫戰“疫”,中醫AI又如何出力?
1、智能舌鏡(高清舌圖采集系統)支持660余位一線中醫專家,采集新冠舌圖近50000張
2、岐黃數據AI工作站(新冠肺炎版),協助醫生完成24493張新冠舌圖智能分析
3、道生醫療協助近10批中醫抗疫一線團隊,開展新冠肺炎中醫臨床研究
客觀采集并記錄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通過舌象量化研究為人們預測新冠肺炎的病機變化趨勢提供可能,為中醫精準醫療的發展提供方法學和探索空間。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以下一起來看看中草藥對健康有益的地方分別體現在哪?
2007年6月24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啟動中醫藥管理“治未病”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試點工作,中醫藥“治未病”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醫“治未病”工作進展顯著,離不開這五個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敝嗅t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中國評選和表彰了120名中醫大師和200多名全國著名中醫。他們都是“承者”又是“傳者”為傳承中醫藥事業精華,做出重要貢獻。
很多人發現了大部分的西醫藥不能根治他們的疾病,因為大多數西方治療只針對癥狀部位,不會考慮更多的病發因素。如個人思想、身體、精神和或其它的。而中醫以數千年傳統實踐的古老智慧為后盾,通常能夠解決西醫無法根治或慢性健康問題。 以下是中醫藥為什么如此有效的一些關鍵原因。
中醫工作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中醫的守正需要審慎繼承、研究、發揚優秀的傳統資源,延續本質,吸古融今;中醫的創新較為復雜。
《中醫藥文化藍皮書(2020)》總報告在全面記錄中醫藥抗疫情況,系統的梳理中醫藥參與抗疫全過程,取得優異的臨床療效和不斷增強的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上,提出了中醫藥發展的五大戰略思路,即“4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