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聯系客服
2022-04-20 作者:道生 來源:道生醫療
中醫體質辨識,是指以人的健康狀態為認知對象,辨識分析體質狀態類型及其特征,通俗而言就是進行“中醫體檢”,為開展個體化精準中醫健康管理奠定基礎。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人的體質狀態判斷要遵循中醫整體性原則、四診合參辨證原則,全面分析其神、色、形、態、舌、脈等體征及情志、飲食、二便等情況,從這樣的身心整體、多維、系統健康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獲得準確的判定結果。
就像清代名醫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提到:“對每個人而言,氣血有強弱的不同,體性有偏陰偏陽的差異,生長環境有南北之分,年齡有老少之異,男女有不同的類別,飲食有肥膩或清淡之不同,心境有憂勞和快樂之別,天時有寒暖之不同,故人的臟腑健康狀態各個不同,從而受病就有深淺之各異?!?nbsp;從徐大椿的論述可見,體質辨識需要從這么多健康維度進行綜合判定,因此還是屬于一種系統性的醫學觀察,而不是依靠簡單的單一問診信息就能獲得準確的辨識結果。
在進行體質狀態辨識時,通常要經過系統的醫學觀察,根據年齡、性別、稟賦、生活習慣、舌脈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確定體質狀態,再進一步確定養生調理方案,并于后期持續監測體質狀態有無改善,并相應調整養生調理方法。這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健康信息采集與分析研究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精準體質辨識與干預調理,使體質偏頗者的不適狀態得到正確的調理及糾正。如果缺乏這樣整體、系統的健康信息采集與分析,在體質辨識結果上就可能發生偏差,那么后面的養生調理方案就都是錯誤的,南轅北轍越糾越偏。
除了靠中醫醫生的專業判定來辨識體質狀態外,現在我們還可依托傳感器、大數據分析與AI技術,利用古今醫案及臨床積累的中醫大數據,訓練中醫體質辨識AI系統,助力非中醫專業人員,使用中醫AI系統來智能識別體質狀態,一樣可以保證符合中醫學專業性要求,獲得精準的個體化體質辨識分析結果。而且數字中醫科技產品更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惠及千家萬戶。
中醫四診體質監測儀所搭載的“中醫大腦”,融合了4位國醫大師脈診數據、百余位名老中醫舌診數據、3000余位歷代名醫經驗及30余萬古今醫案,結合傳感器、醫學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具有強大的中醫健康AI服務能力。僅以體質監測儀包含的傳統艾灸療法輔助決策系統為例,其中就涵蓋了從先秦到明清的300余位古代名醫與近代國醫大師針灸著作的寶貴經驗與數據,輸入個人健康信息,中醫云腦就能迅速從葛洪、孫思邈、楊繼洲、周楣聲等大師醫案數據、《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扁鵲心書》、《醫宗金鑒》、《針灸大成》等名著中遴選出最適合檢測者的灸療方案。
道生“中醫大腦”
中醫藥健康服務AI引擎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以下一起來看看中草藥對健康有益的地方分別體現在哪?
2007年6月24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啟動中醫藥管理“治未病”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試點工作,中醫藥“治未病”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醫“治未病”工作進展顯著,離不開這五個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敝嗅t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中國評選和表彰了120名中醫大師和200多名全國著名中醫。他們都是“承者”又是“傳者”為傳承中醫藥事業精華,做出重要貢獻。
很多人發現了大部分的西醫藥不能根治他們的疾病,因為大多數西方治療只針對癥狀部位,不會考慮更多的病發因素。如個人思想、身體、精神和或其它的。而中醫以數千年傳統實踐的古老智慧為后盾,通常能夠解決西醫無法根治或慢性健康問題。 以下是中醫藥為什么如此有效的一些關鍵原因。
中醫工作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中醫的守正需要審慎繼承、研究、發揚優秀的傳統資源,延續本質,吸古融今;中醫的創新較為復雜。
《中醫藥文化藍皮書(2020)》總報告在全面記錄中醫藥抗疫情況,系統的梳理中醫藥參與抗疫全過程,取得優異的臨床療效和不斷增強的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上,提出了中醫藥發展的五大戰略思路,即“4個重”。